生活在非洲遼闊草原的斑馬,因色彩反差強烈的黑白條紋而倍顯美麗,但條紋的底色究竟是白底黑紋,還是黑底白紋,人們看法不一。
  面對同一種事物,為何會得出不同的認知結果?佛學典籍《六祖壇經》里有這樣一個故事。惠能流浪到廣州法性寺,正當一位法師講經時,剛好有風吹動了幢幡,一僧說是“風吹幡動”,另一僧人說是“幡動而知風吹”,惠能卻說:非風動,非幡動,仁者心動。眾人聽後皆受啟發。
  固然,看問題想事情有不同角度,但很多時候,拘泥在外界表象中,過多地追問外因,而忽視了對自我內心的觀照和體察,反而會陷入“橫看成嶺側成峰”的迷局裡,平添焦慮和迷惘。有句話說,物隨心轉,境由心造,在不同的心態作用下,人們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精神狀態和行為特點,行事結果也因此而不同。由此而言,心態決定狀態,狀態決定成敗。
  古人雲:知己莫乎吾。很多時候,我們難以預知困難,也難以控制自己的境遇,最能做到的,就是調和心態、保持狀態。一個人,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。認清楚自己,養護好心態,校正好方向,事業成功才能獲得保障。反之,消極心態則是事業的腐蝕劑、成功的絆腳石。
  這方面,唐玄宗的教訓值得記取。起初,唐玄宗登基後順應人心思治的大勢,選賢任能,勵精圖治,創立“開元盛世”。然而承平日久,他志驕意滿,忘乎所以,耽於享樂,把朝政交由李林甫等佞臣打理,結果“漁陽鼙鼓動地來”,安史之亂讓唐朝從巔峰跌落,唐玄宗本人也在追悔落寞中度過餘生。古往今來,無論是修身養性,還是幹事創業,葆有健康心態,永遠是重要前提。
  現實中,心態的異化乃至扭曲,往往是幹部腐敗的一個誘因。“撈不到權就撈錢”“有權不用、過期作廢”,許多貪官一步步墮入深淵,也正是心態決定命運的寫照。原貴州省交通廳廳長盧萬里,曾在“兩規”材料中痛陳心態失衡。時任交通廳廳長的他,因為在政府換屆中未能如願升任副省長,轉而尋求經濟上的滿足,放開手腳亂來,不惜濫用職權撈取錢財。類似案例還有不少,心態不良、心術不正,對幹部個人和公共利益的危害觸目驚心。
  作為黨員幹部,最基本的心態乃是為民。焦裕祿滿心為民,所以他深入風沙、鹽鹼、內澇“三害”最嚴重的地方查風口、探流沙、搞試驗,找到了根治“三害”的辦法;沈浩滿心為民,所以幾次放棄上調機會,把熱血和生命獻給了小崗。一代代優秀幹部,標明瞭正確的人生坐標:黨員幹部只有端正心態,自覺擺脫名韁利鎖的羈絆,才能面對榮譽不自大、面對誘惑不動心、面對困難不氣餒,在“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”的不懈奮鬥中實現人生價值。
  狄更斯曾言:一個健全的心態,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。心態的力量,源於信仰的堅定,來自意念的凈化。我們常說要“拿得起,放得下”,如果說“拿得起”靠的是能力,那麼“放得下”則要靠心態。涵養良好心態,學會管理心態,我們方能做到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,以豁達之心、奮發之志,開拓出一片廣闊天地。
  (歡迎讀者熱忱投稿,來稿請投:rmrbltan@163.com)  (原標題:好心態比智慧更有力量(人民論壇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t77ttib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